卡着岁末年初之际,一大批母婴企业扎堆要挤进资本市场。其中就包括,营养品企业「纽曼思」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已经是它第五次闯关港交所。此前,其已先后于2019年4月和10月、2020年7月和12月对ipo发起冲击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
那么这一次纽曼思是否能如愿以偿?答案或已在514页申报稿中露出端倪。经过研究发现,这家公司存在一大堆缺陷待补,如:纽曼思不仅要靠“买成品”才能开展业务,而且在营收上过度依赖单一业务,甚至销售亦需借助营销手段才能催动……
毛利率超70%,成品“搬运工”纽曼思的暴利生意
根据官方资料,纽曼思在中国市场一方面专注于「成品营养品的营销、销售与分销」,另一方面就是「付出大量努力及资源建立品牌认可度」。因为它认为,营养品业务持续成功的关键,就在于保护和提升品牌价值。
显而易见,只负责终端销售与品牌运营的纽曼思走的“轻资产”路线,这也让它的人员结构十分精简。截至2023年6月,纽曼思仅有46名员工。其中,高管就占了9人、销售及营销12人、财会4人、行政及人力资源4人,物流17人。
那么既不布局上游产业链,也不做产品研发创新,纽曼思旗下产品从何而来?从申报稿获悉,从原料,到研发,再到生产,甚至就连加贴“纽曼思”及相关品牌标签等环节,纽曼思全部都委托给合作供应商负责。
上游买,下游卖,从而赚取差价。也正因此,外界都戏称纽曼思为“搬运工”。
从申报稿中了解到,纽曼思的采购被细分为四大类,除却成品外,还有原材料、包装材料和其他。而这就涉及纽曼思与供应商合作的两种模式:其一是通过供应商直接引入海外制造的成品;其二是通过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后交予国内加工为成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纽曼思在采购环节中,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接触仅限于“中国的加工厂及包材商”。而“海外的原材料及加工厂”的对接,纽曼思全权交由“中间”供应商负责,然后再从他们那里采购成品。
可这无疑会提高纽曼思的采购成本,对此该公司亦有所洞察。所以纽曼思在申报稿中也坦言:“不保证主要供应商将继续向本集团供应产品或以优惠价格供应产品,也不保证原材料及制成品的成本日后将不会波动。倘该等成本增加,而我们未能将额外成本转嫁给客户,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收益及利润率。”
据悉,在2020年-2023年6月的“报告期内”,纽曼思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70%以上。这一数据也反映出,尽管获取成品到完成销售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成本,但纽曼思仍然能够保持高水平的盈利能力,足可见该品牌生意的“暴利”情况。
上游掌控力不足,纽曼思产品“供应和质量”稳定性堪忧
然而,轻资产模式的缺陷亦不容忽视。
尽管委托生产有助于品牌降低成本并迅速渗透目标市场,但品牌也因此大幅减弱了对供应链上游的掌控力度。尽管纽曼思与其供应商目前保持着良好的协作,但未来是否能将此状态保持如一存在不确定性。
更关键的是,纽曼思的供应商过度集中。报告期内,仅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总采购就超过了90%。其中,为纽曼思提供新西兰进口藻油dha成品的供应商a,更是独占相应年度采购总额约56.5%、56.8%、42.6%及33.1%。
俗话说,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分散风险至关重要。如果纽曼思这些主要供应商出现问题,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供应短缺、中断或延迟等,都会对纽曼思正常开展业务和盈利造成不利影响。
除却无法确保产品供应的持续稳定性之外,品控对于纽曼思而言也是一道难题。否则也不会因产品质量等问题,导致非经常性资产附带亏损约8150万元。据悉,2021年12月,纽曼思进军奶粉赛道,并与供应商g签订了5种奶粉的销售协议,包括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的1段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四种其他非1段配方奶粉产品。
可刚合作4个月,供应商g的1段婴儿配方产品就因检出含有香兰素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。尽管报告期内,纽曼思在营销及推广上做了诸多努力,但仍难以扭转奶粉产品销售低迷的事实。2023年10月,纽曼思为止损与供应商g分手。
从业务层面审视,纽曼思的经营范围除短暂涉足奶粉领域外,还包括五大核心产品类别,分别为藻油dha、益生菌、维生素、多维营养素及藻钙产品,覆盖17种针对孕妇、产后妇女、婴幼儿及儿童群体的营养品,
然而,根据收入贡献分析,纽曼思在实际经营中“能打”的仅有藻油dha产品。自2007年,纽曼思销售及分销dha产品开始,其大部分收益就来源于此。报告期内,藻油dha产品销售额分别占总收益的约87.0%、91.9%、92.7%及93.5%。
可显然,过于依赖单一业务,让纽曼思的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蒙上一层阴影。在披露的文件中,纽曼思也坦言:“藻油dha成品销售集中,如若消费端需求不足,或是供应端出现问题,就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。”
差异化优势不够,
纽曼思向品牌营销求解恐怕仍难
据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预计:到2030年,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。而艾瑞咨询市场洞察报告显示:2022年,中国母婴营养品市场规模已达819亿元,预计2023年将进一步提高到944亿元。
与这两组增长数字相对应的是,大批玩家正前赴后继地涌入大健康赛道。在此背景下,品牌间的相似化竞争愈演愈烈。而核心竞争力不够强,差异化壁垒不够高,可以轻易被替代的纽曼思,想要保持当下身位似乎并不容易。
对于这一市场挑战,纽曼思试图押注提升“品牌知名度”来缓解生存压力。
从申报稿可见,纽曼思还停留在“外国的月亮更亮”的观念阶段。其指出,进口营养品往往被视为高质量产品,而纽曼思使用海外供应商提供的主要原材料、营养品大部分也是在海外加工的,这有助于提高品牌形象及在中国目标消费者中的声誉。
诚然,不可否认崇信进口的情况仍然存在。但随着中国供应链加速升级,向着更好、更强发展。在中国制造的强劲实力面前,大部分消费者已悄然改观,更在市场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潮风。在此之下,纽曼思的进口优势也不再明显。
另外,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品牌的认知,纽曼思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市场营销。据悉,纽曼思委聘了一家市场营销公司在微信、小红书、知乎及哔哩哔哩等线上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品牌宣传活动。
有赖于此,纽曼思65%左右的收入都来自线上销售渠道。具体来看,报告期内,分别收入1.52亿元、2.16亿元、2.43亿元和1.32亿元,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持续走高的推广费用。
在报告期,纽曼思仅向电商公司购买品牌营销及推广产品的开支,就分别约为6.8百万元、12.6百万元、21.4百万元及13.5百万元,分别占总推广开支的约40.4%、49.3%、68.7%及65.0%。
要知道,线上渠道对于品牌而言是把“双刃剑”。它可以为品牌带来肉眼可见的销量和热度,但同时也必须承受持续走高的获客成本。随着因疫情防控而形成的线上流量红利开始消散,与此同时母婴营养品赛道的其他品牌也在此激烈竞争。
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纽曼思为了保持线上流量,不得不持续投入大量资金。需要注意的是,营销费用高涨,有可能会蚕食公司净利润,造成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象。这或许是,纽曼思稳固营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综上所述,纽曼思的四次ipo申请被驳回并非偶然,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。想要收获资本市场的青睐,“健康可持续”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。因此,解决短板问题,或许应当被纽曼思抓紧提上日程。
您必须 [ 登录 ] 才能发表留言!